目前,濕法紡絲的紡絲液向高濃度、高分子和高黏度方向發展,以制得高質量碳纖維原絲。這三高數據已接近或相當于干噴濕紡的參數。濕法紡絲的主要工藝參數,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,且看無錫威盛碳纖維的小編給大家的講解。

(圖示:碳纖維布)
1、紡絲液為高濃度。紡絲液濃度(固含量)大致在20%-23%(質量分數),如此高的固含量在凝固過程中凝固劑水的置換量相應降低,容易制得致密的凝固絲條和密度高的PAN原絲。分子量高的紡絲液可制的高強度纖維。
3、紡絲孔(噴絲孔)的孔徑向較大的方向發展。紡制T300級PAN原絲的紡絲孔徑約為0.05mm或0.055mm,現在向大孔徑0.07mm方向發展,以適應紡絲液向高濃度、高黏度和高分子最的方向發展的現實。紡絲孔徑愈大,單位時間吐出紡絲液的流量也愈大,可提高紡絲速度。對于通用級碳纖維用的PAN原絲,纖度大約在1.0-1.2d之間,當聚合條件和噴絲板固定時,吐出量Q與羅拉速度V成正比,吐出量Q愈多,紡絲速度愈快,有利于提高產童和降低生產成本。噴絲孔徑為0.075mm,收絲速度可達到77m/min。這對濕法紡絲來說,紡速是比較快的。在一般濕紡條件下,紡速在40-60m/min之間。
4、紡絲溫度和凝固浴溫度都比較高,對于牛頓流體流動時,黏度是流體內部抵抗流動的阻力,且與黏度密切相關。黏度升高,大分子運動加快,分子間作用力減弱,易于流動。所以。紡絲液黏度對其可紡性有著重大影響。在濕紡紡制高濃度、高黏度和高分子量的紡絲液來說,提高紡絲黏度可降低其黏度和改善可紡性,使紡絲液均勻地通過具有小孔徑的噴絲孔。調控紡絲溫度,使其粘度保持在最佳流動狀態,是過程穩定和質量穩定的關鍵之一。在生產現場或在實驗室,用落球黏度法測定黏度是紡絲液的常用方法之一。
5、凝固過程中的張力要小。在凝固相分離成纖時,初生絲條特別“嬌嫩”,分子間作用力很小,容易變形,不宜施加較大的單軸向牽伸力。否則會拉傷絲條,或產生毛絲和斷絲,引起不規則變形,嚴重時會使初生的凝膠網絡破網。凝固過程中的張力在200mg/單絲以下為好,當超過此值時會產生毛絲、斷絲和弱絲,使絲束性能下降,這里的弱絲指性能低于絲束的平均值。
6、高倍牽伸。成纖是一個物理過程,牽伸貫穿全過程。一次牽伸(熱水或沸水〕和二次牽伸(高壓水蒸氣牽伸)的總牽倍在10-15倍之間。>>>
碳纖維PAN原絲紡絲技術工藝